1)第八百八十五章:胡应嘉的亚圣思想_穿越成大明王朝1566之高翰文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独立性之后则是理性了。有了自己独立的利益,自然就要求主体优先为自己的独立利益着想了。而这就是理性。

  高翰文在讲座时强调了,理性与聪明与否无关,与知识多少无关,甚至与是否被骗也无关。只需要在可认知的信息环境中优先考虑自己的利益就行了。

  这里的利益,自然包括短期利益,也包括长期利益。既包括名也包括利。复杂点还包括对风险收益的权衡。

  这一点年轻人倒没什么质疑的。只是胡应嘉心里一阵反胃。

  如此明目张胆把追求利益变为道德,把斤斤计较变为道德的,也就高翰文一家了。

  亏得先前自己还在琢磨独立性的事情,原来都是为了自己获利着想。

  也是,胡应嘉一下子心中了然,只要全体百姓没有独立利益,不就没有利益冲突了吗?那么就不是一个自利的社会而是一个利他的社会。

  想到这里,胡应嘉瞬间也眼前一亮,保户良民的独立利益太困难了。但抹杀百姓的独立利益,让大家荣辱与共,似乎并不麻烦。

  先前太祖的户籍制度不就是很好的开始吗?

  亏得以前还不明白,原来太祖皇帝超前了那么多。

  只要有计划地将百姓分门别类地规定好户籍,每个人制作规定的事情,那么自然各户籍百姓就成了相互依赖的利益整理。朝廷在其中将每个户籍单位的多余利益收集起来再不同的户籍之间重新分配就好了。

  这样,大明百姓自动就成为相亲想起的一家人了。天下为家原来竟然如此简单。

  至于分户籍,完全可以按照当前各个作坊种植行当区分出来就行了。这并不是一个多复杂的事情。

  想到这里,胡应嘉内心真的是心潮澎湃。儒学两年多年,竟然让自己想出了一个让儒学落地的具体方法。这不说是亚圣也相差不远了。

  可笑的是,这一法门竟然是在新学的启发下诞生的。新学还真是会主动给自己找好掘墓人啊。事实上,只要不事事讲明前提条件,引导大家针对性地批评新学,哪里这么容易被戳破呢?

  高藩台,还是太狂妄了,小觑天下英雄了。

  “老兄,老兄,还在听吗?”

  看着眼前人一副神游天外的表情,年轻人讲完理性后就没继续了。等了一会儿,见眼前人还没反应,才出言询问到。

  “到哪儿了?”胡应嘉一面问内容,一面让手下的师爷去买只铅笔过来好做笔记。新学诸事皆坏,唯有这个纸笔上算得上是勉强有些益处。

  “到平等了。”

  年轻人才继续接着讲起来了平等。

  前面讲了独立性与理性,那么什么是这两项的保证呢?那就是平等。

  没有平等,上下位之间哪里存在独立呢,上位者不都是一个命令就能号令下位者了吗?独立性在有等级差异的社会毫无意义。同理理性也是一样。缺少独立性,下位的各种理性思考决策都无法实施,最终只能学会身为下位却以上位者视角思考,但时间长了发现这样的思考毫无益处,就会偷懒放弃思考。

  因此平等是保证前两项必不可少的选项。平等也是良民道德精神的第三支柱。

  俗话说起来,凡是狗眼看其他良民低的都不是良民,或者自绝于良民之列。当然,平等既然是良民道德,那自然也只在良民范围内起作用。

  请收藏:https://m.vvbqg.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