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一千零八十六章 千万别接_随身带着一口泉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杨凡没有精神洁癖,也不是纯正的佛教徒,不会因为手里的这枚舍利子来历不明就把它扔掉或者还回去。

  杨凡考虑的是这枚舍利子能不能见光,如果是普通僧人的舍利子还好,如果是释迦牟尼佛的舍利,杨凡一拿出去,估计很快就会被人认出来,那样一来,杨凡立马就会成为众矢之的,万一再引起什么国际纠纷,他就只能带着玉佩空间跑路了。

  哎,还是先放着吧,舍利子虽然珍贵,但是在查清楚它的来历之前,还是不要见光得好。

  于是,杨凡把舍利子放在了玉佩空间的茅屋里,放在身上不保险,放在空间茅屋外面也不太安全,万一被哪个从土围子里跑出来的动物吃了呢。

  只有空间茅屋才最安全,杨凡已经试验过了,那些活着的动物根本就进不去,就是黑熊和雪儿,也进不了空间茅屋。

  整理完缅甸之行的战利品,杨凡才有心情到街上逛了一圈,品尝了一下当地的小吃,领略了一下当地的美女,体察了一下当地的风土人情……呃,好吧,体察民情好像不是杨凡应该做的,这轱辘掐了别播。

  要说杨凡最想吃的就是当地著名的小吃过桥米线,尽管全国各地几乎都有卖过桥米线的,但在杨凡看来,应该还是当地的过桥米线才正宗,毕竟是原产地,应该有一些独到之处才对。

  过桥米线是云南滇南地区的特色小吃,属滇菜系,据说过桥米线起源于蒙自地区。

  过桥米线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关于其称谓有很多传说,流传最广的如下:

  相传,清朝时滇南蒙自市城外有一湖心小岛,一个秀才到岛上读书,秀才贤慧勤劳的娘子常常弄了他爱吃的米线送去给他当饭,但等出门到了岛上时,米线已不热了。

  后来,一次偶然送鸡汤的时候,秀才娘子发现鸡汤上覆盖着厚厚的鸡油,犹如锅盖一样,可以让汤保持温度。

  于是,她先把肥鸡、筒子骨等熟好清汤,上覆厚厚鸡油,米线在家烫好,而不少配料切得薄薄的到岛上后用滚油烫熟,吃的时候往米线里一加就可以了。

  此法一经传开,人们纷纷仿效,因为到岛上要过一座桥,也为纪念这位贤妻,后世就把它叫做“过桥米线”。

  过桥米线由四部分组成:

  一是汤料覆盖有一层滚油;

  二是佐料,有油辣子、味精、胡椒、盐;

  三是主料,有生的猪里脊肉片、鸡脯肉片、乌鱼片,以及用水过五成熟的猪腰片、肚头片、水发鱿鱼片。辅料有豌豆尖、韭菜,以及芫荽、葱丝、草芽丝、姜丝、玉兰片、氽过的豆腐皮;

  四是主食,即用水略烫过的米线。

  大热的天,本来并不是真正吃过桥米线的好时候,但对于一个吃货来说,天气根本就不是问题,只要肠胃允许,其它的什么都不是问题。

  于是,

  请收藏:https://m.vvbqg.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