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第156章 你个兵痞,你不是说不说话嘛_我们的1654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及重文轻武之故,把原因加到了体制身上了。

  然后爽歪歪地得到一个结论:中**事科技衰弱的原因,主要是因为政治**,及重文轻武之故。

  在这里是不对滴,我的文科同学,在技术层面上,体制问题是个宏观问题,具体到实际问题,我们要微观处理。

  我们不能没有任何技术参数,没有战果分析,列一堆数目便敢大言欺人,腆着脸往“机械化”上靠。明人这种装备是不好使滴。

  我们来做个分析,战场上,敌人的部队向我起冲锋,距离是5oo米。为什么说5oo米,因为明朝军队的单兵火器,最远就是5oo米。那么从5oo米外到短兵相接,这段时间,火枪可以射几次?以单火器计,依当时的装药度,对骑兵可以齐射一轮多一点,对步兵是三轮半,不保证精度,杀伤力有限,都射不透一指厚的纸甲。

  没办法,火药的爆燃度直接决定子弹的动能,这个时候什么体制也没用。

  还用我多说什么吗?这个时期的硫和硝的提纯能力差,木炭的精细化差,比例配比不正确……当然,明军部队也装备了很多的“多管连”单兵火器,但这与我们今天所说的“连”是两码事,技术上也不具备可传递性。

  简单的说,“多管连”是将装好药的枪管捆成一束,顺次点燃,以牺牲精度与射程的代价来求得射效率的提高,这是一个民族在机加工技术上面不过关而做出的小聪明式的选择,是一种妥协不过还是那句话,战果是评价兵器装备优劣的最好标准,既然打不过骑射部队,那“聪明”得也有限。

  总体来说,就明军大量装备火器来说,从依靠材料的弹射力量到利用火药爆炸来形成推动力,是一个进步,但这不是决定性的进步,只是方向正确。道路还非常漫长。

  近代欧洲火器运用上就经过多次反复。

  刚大规模装备火枪时,出现了火枪队单行横列的阵型,意在挥火力的覆盖性。

  但实战检验后,又不得不回复到方阵阵型,前面又加上了保护作用的长矛兵。

  后来能够将火枪队的战力提高到在野战中不需依靠冷兵器部队的支援,可以独力对抗骑兵的冲锋,关键还在于连装置与膛线的出现。这二者提高了火枪的射效率、射程与精度,它的出现与子弹的产生,枪械铸造工艺的提高密不可分。

  要不说李子强董事能从这个展中,骄傲地得出了一个结论:机加工技术改变了历史!

  而所有这些的进步,并不是水到渠成,自然而然就会有的。它依靠的是其背后的数学、物理、化学、军事学的深厚积累,如果再延申一下,材料技术,加工技术,能源动力,乃至管理学等方面的展……我的文科同学,你看那面世界的历史文化中,既没有这样的文化底蕴,也不可能有这样的文化积累……所以很难期望它会有这样的革新,无论哪种体制下。

  这才是真正的关键啊!不是谁管理的问题……就算再给明几百年的时间,如果不从外面世界吸取先进文化,至少在火器展上,很可能长期徘徊在原地。当然,也可能出现几个璀璨如流星一样的人物,但没有用的,他们之间无法形成体系……这是整个历史大文化背景决定的,你无路可逃!

  明的文化,更多的是去研究如何让人更纯粹,纯粹的道德榜样,纯粹的孝子,纯粹的忠民……也许后者更是关键。

  请收藏:https://m.vvbqg.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